《三国演义》(16)
具象的感性的历史解释
所以小说家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历史道德观,另一方面他又要直面活生生的历史事实。历史事实是什么呢?就是曹魏一方派生出来的司马氏政权最终统一了天下;而像刘蜀一方尽管它代表了正面的理想、正义的追求等等,但最终是破灭,是失败。所以诸葛亮临终时深深地哀叹:“吾本欲竭忠尽力,恢复中原,重兴汉室”,这是他的一种理想追求,“奈天意如此,吾旦夕将亡矣!”我马上就要死了,无法实现我的政治抱负。所以,暴君战败了仁君,暴政扼杀了仁政,邪恶淹没了正义,黑暗的现实粉碎了光明的理想,道德信念和历史事实在小说当中构成了一种非常激烈的悲剧性冲突。因为道德信念是一种理想追求,而历史事实是一个严酷的现实的存在,那么这两者造成了非常激烈的悲剧性冲突。
小说的后半部流溢着一种非常浓重的感伤的情调,在这个意义上,咱们不能不说《三国演义》是一部悲剧性作品。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悲剧性观念,当然作者在解释这种悲剧性观念的时候,也像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样,给它推论到了不可知的天意、天命、天宿上,天宿茫茫不可知,也推究到了这一点,觉得无法解释,不能解释,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,就是小说家想解释历史,赋予历史以一种道德阐释的框架,就是善和恶,道德阐释的框架,那么当他看到善和恶最终的结局是善被恶给战胜了以后,又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,无法解释,又要推究到一种天命、天意上去,所以这是小说家的一种智慧,也是小说家的一种胆量。他通过小说的叙事,如实地叙述了道德理想被现实所阵阵粉碎的过程,也就是说,如实描写的美好事物最终被毁灭的过程,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惊醒世人,来惊醒百姓对历史进行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。
《三国演义》作者对历史兴亡、国家分合的反思,不是做一种简单地因果报应的宗教解释,也不是做抽象理性的道德解释,而是做一种非常具象的甚至带有感性色彩的历史的解释。小说既写了历史,又写了悲剧,既写了悲剧的历史,又写了历史的悲剧。在这个意义上,咱们可以说《三国演义》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科书,同时又是一部中国古代文人抒愤的书。它既是一部历史的著作,更是一部文学的著作。这是咱们讲的第二个问题,《三国演义》的叙事结构和它的历史意识。
郭英德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师从启功先生,获博士学位。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、中国古典文献学、中国古典戏曲、中国古代文化等。出版《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》等。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,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《文学遗产》杂志编委等。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,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,美国圣路易斯华圣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。在本项目中,郭英德讲解“四大名著”和古典文学阅读指导。
上一篇
一个角一个斗是什么字?
下一篇
985大学有几所?